《大医马海德》:陈敦德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
人类历史的进步,常与瘟疫、饥饿、战争等灾难相伴。这些灾难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痛苦的同时,也改变着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思考,重塑着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轨迹,造就出许多医学、科学和人道事业的非凡人物,成为顺应和引领时代潮流的先驱领袖。本书主人公马海德医生,正是这样一位典型。
马海德刚8岁时,也就是1918年,全球发生了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大流感。在其袭击美国东海岸的两次暴发中,马海德的父母和兄妹四人,皆被病毒击中……有一个银发苍苍、穿着白大褂的老大夫,获悉这户贫困移民之家缺少食物和药品,就每天往他家门口的盒子里放进面包和药品。他永远忘不了那个老大夫的身影。小马海德在疫情中先后两次昏迷、病危住院,幸而被医护人员抢回了生命。就这样,在马海德幼小的心灵里,知道了生命之可贵,人类关爱之温暖,医生职业之伟大。他选择了将来要做医生,要战胜疾病,给人类以关爱和健康!
然而,马海德从医道路之艰难曲折,超乎一般人的想象。作为寒门子弟,他从小学到中学毕业都半工半读以维持学业。1933年获日内瓦大学医学博士后,23岁的马海德来上海从医,接触到了底层大众苦难深重的旧中国社会,给他的心灵以极大震撼。1936年,26岁的马海德经宋庆龄介绍,毅然赴西北苏区根据地考察,投身中国革命,成为西方国家人士中第一个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共产党的人。他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中国革命各个历史时期,担任过中央军委总卫生部顾问。新中国成立后又作为第一个被批准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外国人,担任了卫生部顾问。1983年11月,“庆祝马海德来华工作五十周年招待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对他半个世纪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的巨大贡献予以高度评价。
值得指出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马海德医生作为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就将其主要精力投入到公共卫生和控制梅毒、麻风病等疫病的事业中。1957年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麻风病防治工作会议,之后,马海德带领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团队,跑遍全国重点麻风病疫区进行调研,为麻风病防治体系的定点、布局建设做了许多扎实的基础性工作。1981年11月在广州召开了第二次全国麻风病防治工作会议。在大会上,年逾古稀的马海德喊出了20世纪末在我国“基本消灭麻风病”的响亮口号。在马海德以带病之躯领军的中国麻防队伍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我国卫生界与全国人民共同奋斗,发挥体制优势,不断探索,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麻风病防控与救治之路。在20世纪末,我国总体实现了“基本消灭麻风病”的目标:将麻风病患病率控制在十万分之一以下,使其不再作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而存在。这个目标与世界卫生组织1991年提出的“基本消灭麻风病”的目标——患病率万分之一以下相比,提高了一个数量级,为全球的麻风病防治提供了最佳实践。
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以来,马海德医生以其高风亮节和奉献精神成为我国卫生战线几代人的楷模。同为医务工作者和人道事业志愿者,我在被马海德医生的博爱、奉献精神所深深感动,对他为人类健康做出的卓越贡献无限敬仰的同时,也一直期望有一部较完整的传记,将他在中国的传奇经历和感人事迹介绍给世人。这种愿望,在我于2018年作为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IFRC)副主席访问黎巴嫩红十字会时,变得更加强烈。我对中东的同事们说,如果今天中国红十字会能够为身处战乱地区的国家红十字会和最易受损人群提供些许帮助,那是因为马海德医生这样的榜样激励着我们。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这部记述了马海德医生光辉岁月的传记《大医马海德》得以在2021年马海德医生诞辰111周年时完稿。感谢人民卫生出版社和作者陈敦德先生,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完成了这样一部有价值的作品。我同时感谢为这部作品提供历史资料并接受采访的所有单位和个人,是他们的支持,使该传记的内容得到了丰富素材和质量保证。
希望该传记的出版,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并记住马海德医生,在怀念他的同时,激发我们学习他的人道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追求真理的精神和竭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激励我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广大人民的美好生活、为国际人道主义运动进步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奋斗。
(作者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此文为《大医马海德》一书序言,本版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
关键词:
热门推荐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