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晋唐法帖的遗失,这些法帖具体遗失的原因大家都很清楚。
(相关资料图)
在唐代,王羲之的墨迹还有很多,在宋代也有不少,唐代的真迹就更多了,但是到了现在,王羲之真迹一件也没有流传下来。
没有够多的晋唐墨迹供大家学习临摹,对于探究魏晋笔法是一个巨大的障碍。直到近年,辽宁省博物馆展出了一件号称“王羲之家族真迹”的法帖,此作一经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书法界!
关于这件法帖,历史上有明确的记载。
传说从梁武帝时期,皇帝便开始搜集民间的王羲之法帖,有时候用重金求购,有时候则是用鬼蜮伎俩骗来(萧翼赚兰亭),总而言之,到了盛唐时期,从民间各地呈上来的王羲之法帖极多。
《万岁通天帖》局部
唐代武则天时期,有一位凤阁侍郎王方庆,进献了一部法帖,此帖包含了王羲之家族王旷、王导、王羲之、王献之、王徽之等28人的书法,总共有十卷蔚为大观。
通过这10卷书法,魏晋笔法一览无余,乃是书法界一部至高无上的法帖。于是武则天将下令将此贴进行复制。这种复制的技术已经完全失传,比唐太宗时期的“双钩填墨技法”更为精湛。
这是一种“并行线拓”的方法,以晋人的纸张与墨,以极为细致的勾线笔描摹而成,无论笔意,无论墨色,无论种种状态,经当朝最顶尖的名家鉴别,也分不出真伪。后来武则天将原作还给了王方庆,摹本便一直藏于宫廷内府!
这一年乃是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所以此帖被命名为“万岁通天帖”。王方庆手中的原作后来丢失,存世仅有内府的一件摹本而已。至今仍旧有学者认为武则天还回去的乃是一部摹本,而藏于内府当中的那件才是真迹。武则天一生钟爱此帖,据说武则天死前,曾有意将此作随葬,后终未实现。
如今人们采用当代科技鉴别这件《万岁通天帖》的时候,没有丝毫“双钩填墨”的痕迹,直与真迹无二。
《万岁通天帖》在历史上曾经经历了两次火灾,原本28人十卷本的法帖,如今只剩下了七个人10件作品,尽管如此此作仍旧是当代存世最伟大的一部法帖!
《万岁通天帖》长卷
魏晋笔法都是相通的,当时在后世却有着千差万别的解读,而魏晋笔法的核心便掌握在王、谢极大家族手中,王羲之家族笔法时代传统,从这件《万岁通天帖》中我们就能研究出真实的魏晋笔法,所以此帖在书法史上的意义极其重大!是研究魏晋笔法最为重要的资料。
《万岁通天帖》
▼
《姨母帖》是书圣王羲之的行草手札作品。《姨母帖》和其他的王羲之手札一样,原作未能流传至今,目前我们看到的墨迹版《姨母帖》是唐代武则天时期官方安排摹写的。我们知道唐摹本用双钩廓添的方式,细节清晰,摹写准确,与原作几乎无二,古人称“下真迹一等”。看到唐摹本,基本可以感受原帖的神采。
《姨母帖》释文:
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
此帖的内容是王羲之表达因姨母过世,悲痛不已的心情。全帖一共6行,42字。
《姨母帖》的书法用笔自然遒劲,字形宽博朴茂,整篇字体现出一种浑厚高古的气息。这样的书法风格在王羲之手札中显得特点鲜明,引人注目。我们知道,王羲之的书法以“妍美流便”著称于世。《姨母帖》的存在,说明了王羲之作为书圣,他的艺术风格是多样的,能够创作不同技法特点、不同审美体验的作品。《姨母帖》与王羲之大部分手札作品不同,它的特点值得我们仔细研究。
一、用笔特点
王羲之的作品比较妍美,古人说“侧锋取研”,王羲之的作品中有很多侧锋用笔,但是《姨母帖》里几乎全是 中锋用笔 ,此帖的浑厚遒劲就是中锋用笔所表达出来的。王羲之的字起、收笔多露锋,轻灵飞动,或者切笔铺豪,斩钉截铁。这些写法都显出一种刚直的感觉。而《姨母帖》的用笔则是起收笔多藏锋,展示出浑圆厚实的感觉。
1、起笔
王羲之《兰亭序》中“一”、“昔”、“和”的横画起笔与《姨母帖》中“一”、“三”、“首”的横画起笔明显可以看到露锋与藏锋,尖利与浑厚的不同处理方式。
2、转折
《姨母帖》的折画也是很典型的中锋用笔,所谓“如棉裹铁”“如锥画沙”。王羲之的折画或方折,或圆转,都显得爽利清晰。《姨母帖》的折画显得似方似圆,外圆内方、筋劲内含。对比 《兰亭序》的“日”“领”与《姨母帖》的“日”、“顷”。
二、结体特点
1、外拓用笔
在王羲之的大部分作品中,以内恹的写法为主,就是两边微微内凹使字显得挺拔俊逸。而 《姨母帖》则使用外拓的笔法,使结体显得宽博饱满。对比《兰亭序》和 《姨母帖》中“自”、“痛”、“因 ”三个字,可以明显看到内恹与外拓的不同。
2、字内留白
《姨母帖》中很多字有"明显的留白,这些留白使字更加引人注目,增加了空间变化,对整篇字的气息起到调节作用。
“遘”、“何”、“顿”的中间都有留白。
3、字形多变
虽然只有42 个字,但是字形的大小长短各异。在第三行结尾处,摧“摧”、“剥”、“情”三个字连续,而且都是左右结构,这样容易造成重复感。所以王羲之处理这三个字时,第一个字“摧”拉长,第二字“剥”左边有一条长横外展,字形变宽,字的外空间扩大。第三个字“情”的右侧第三横展开,也使字形变宽,字的内空间扩大。成功地避免了重复。
三 、章法特点
的章法基本上字字分开,。前面两行字很重,后面四行字较轻,整体有由沉稳到激动的感觉。每一行整体中线对齐排列,行距均匀。字与字之间的距离有变化,大部分字独立,有少量成组出现的字,比如“因反惨”,“三日”。也有个别字有位置偏离中心。比如“三日”,日字明显偏右,“次王羲”王字明显偏左。在整齐排列中,加一点位置错落,使整篇字总体看起来稳定和谐,细看有生气,有不会呆板。
王羲之 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曾说:
“若 平直相似,状如算子, 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点画耳”
由此,王羲之被誉为“书圣”实在名下无虚,其书法风格多变,有妍美飘逸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也有浑厚朴茂的行草手札,更有温婉高古的小楷《黄庭经》等等,而这个手札《姨母帖》不同于其他的作品,其所呈现出来的用笔和结字特点,在王羲之的众多作品当中独树一帜,亦堪称范本!
古人写书法的一个至高境界便是融性情与笔端,王羲之与人饮酒正酣,心情畅快之下写就了《兰亭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颜真卿在其侄儿颜季明死于安史之乱之后,激愤之下写成了天下第二行书《极致文稿》,苏东坡被贬黄州,在极度抑郁的心境之下,提笔完成了《寒食诗帖》,留下了天下第三行书的美名。这就是以情写书,将情绪融于笔端,从而发之于外。王羲之的《姨母帖》亦同此理,所以堪称王羲之手札中的典范!
《初月帖》是王羲之的一幅书法作品。现存墨迹为唐摹本,草书,纵26.3厘米,横32厘米,8行,61字。
《初月贴》是《 万岁通天帖 》第二帖,其用笔、结字和章法均有特色,用笔丰富,风格飘逸,率意畅达,笔力遒劲,有自然天真之趣,具有雄秀之气。
董其昌评价《初月帖》曰: “笔花满目,奕奕生动,用墨之意,亦一一备具,王氏家风,漏世殆尽。
《初月帖》王羲之,墨迹唐摹本,草书,纵26.3厘米,横32厘米,8行,61字。
释文: 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办。遣信昨至此。旦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吾诸患殊劣殊劣!方涉道,忧悴。力不具。羲之报。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