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聚焦 > 详情
黄帝内经与伊尹汤液经: 五味分体味、用味各入五脏
2023-07-12 11:07:06    来源:个人图书馆-阴阳先生林国良

郑重提示:本文旨在探讨如果阅读传统中医经典,不是主讲医疗方面的专业知识,如果文中偶尔出现医疗处方,请勿轻易使用,若要使用医疗处方请依法遵循专业医师的指导。


(相关资料图)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帝曰:善。五味陰陽之用何如?岐伯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鹹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軟或堅,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其平也。

吴越理解:

注意这里论述的是“五味陰陽之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有“体”“用”之分,五味也有“体味”和“用味”,这正是《辅行诀》中记载的伊尹汤液经方对药之五味的运用模式。具体可参阅笔者对《伊尹经方讲义》等著作和文章。

《藏气法时论》:

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軟。

《藏气法时论》: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吴越理解:

注意这里提出了“五味与五脏关系”的另一种模式!除了甘对应脾这一关系不变之外,肝对应辛,肺对应酸——这里肝与肺刚好对调了;咸对应心,肾对应苦——这里心与肾也刚好对调了。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五味与五脏关系”的两种看起来相互矛盾的模式一直争论不下。其实是没细读黄帝内经的结果。

再回顾一下上文中的《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帝曰:善。五味陰陽之用何如?”——注意看,这里讲的是五味“之用”!这一点刚好与伊尹经方将药之五味分为体味和用味的理论吻合了。

第一种-体味模式:五味之“体味”与五脏的关系是这样的:

酸——肝

苦——心

甘——脾

辛——肺

咸——肾

第二种-用味模式:五味之“用味”与五脏的关系是这样的:

辛——肝

咸——心

甘——脾

酸——肺

苦——肾

那么,体味与用味在实际运用中的意义分别是什么呢?

1、食物五味与五脏的关系,按“第一种-体味模式”,五味分别入五脏;

2、有一类药物与五脏的关系,按“第一种-体味模式”,五味分别入五脏,是“泻”五脏的,例如“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的酸泻肝。因为这一类药物相对于食物来说,味太过了,所以不是补五脏,而是泻五脏,如枳实、芍药。

3、有一类药物与五脏的关系,按“第二种-用味模式”,五味分别入五脏,是“补”五脏的,例如“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的辛补肝。因为这一类药物相对于食物来说,味太过了,所以它不是按“第一种-体味模式”那样入相对应的脏,而是进入了“所胜”(能克)的那一脏,去补那一脏了。酸本应入肺,但药物的辛味太过(超过食物),所以进入了肺所胜的脏(肝脏),去补肝去了,如桂、姜。

五味之“用”很奥妙,不是一对一那么简单的模式。

本文只是略谈一谈而已。

历史上一桩久悬不决的学术争议终于解开了!

文中所述,如有不当,欢迎指正。对于文中所提示的方法,请深思、慎用。如遇疾病,建议寻找专业医师帮助。

中医博大精深,本文只是发表了笔者感悟的一点点所知所见而已。想要学习更多更深的中医知识,特别是想深入学习伊尹经方与张仲景经方的朋友,请关注笔者的其他作品。

附:炎黄国医著作总目录

优先推荐:中医经方破解是中医复兴的重大突破,请阅第一系列——

第一系列:“炎黄国医”经方破解系列著作(逻辑严密,阶梯递进,须按顺序学习):

C1、《“伊尹经方体系”课程讲义(汇编)》(对《伤寒论》之前的经方起源的准确破解)——有配套讲解视频:“伊尹经方课程”(破解伊尹经方体系,掌握中医真正核心)。

C2、《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用古经方探索》(用伊尹经方理解伤寒金匮如同数学规律般明晰)——有配套讲解视频:“仲景经方课程”(理解仲景经方运用,提升中医实践技能)。

C3、《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用古经方探索(续)》(继续运用伊尹经方理解伤寒金匮其它药方,至此,伤寒论113方与金匮要略262方全部破解完毕)

C4、《从经方中归纳用药规律》(从伊尹经方体系和仲景经方体系中,归纳出100多种中药的用药规律)

炎黄国医学者吴越

2023年7月6日

关键词:

上一篇:用抒情笔调为孩子描绘一点画意
下一篇:最后一页